Sunday, May 01, 2011

Press Interview: Why we need to organise Festival



As reported in Sinchew

“少年家不來,我們的節慶怎麼辦?”系列3‧培育檳藝文大師黃漢偉:節慶最終要服務人民


黃漢偉:節慶的目地在於服務民眾,它記錄民族的文化傳統,也提昇我們的人文素質。(圖:星洲日報)


(檳城)為何我們要辦節慶?這本來是一個哲學的命題,但,資本家會說:“節慶能夠吸引遊人,能夠為我們賺大錢。”

某個角度來說,“賺錢論”並沒有錯,不過,對掌管檳州藝文事務委員會的黃漢偉來說,舉辦節慶其實還有更深層的意義。

他在接受《大北馬》訪問時表示,辦節慶不是請客吃飯、搞搞熱鬧那麼表面而已,節慶最終必須回歸到服務人民的本質。

“我認為,它是在記錄、保存著某個民族和文化重要的一些東西。每年重複舉辦,就是要讓大家再‘複習’一次,避免以後不小心將重要的一些事情都給搞丟了。”

對甲必丹回教堂印象最深刻

他說,至今最讓他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去年他在一個節慶上參觀甲必丹回教堂的展覽時,所看到的點點滴滴。

“平常大家都很少有機會進入回教堂,那一次和它邂逅,除了讓我上一堂喬治市的回教史以外,也看到了古蹟區百年來的發展故事,真的很精彩,也很感動!”

他說,檳城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,也有豐富的文化融合,我們常常習以為常的,實際上是無上的寶貝。如果沒有了節慶,恐怕就失去了接觸它們的機會。

節慶提昇人文素質及醒覺平台

“除了保存、記錄、傳承的功能,節慶也是一個提昇人文素質及醒覺的平台。”

他舉例,傳統節慶有著丰富的表現形式,有精湛的藝術和獨到的技藝,有民歌、舞蹈、民族美食、手工絕活、藝術表演等,都代表了民俗文化,是民族身份的象徵。因此,傳統節日常常能夠成為民族文化展示和傳承的載体。

“簡單來說,有節慶,就有舞台讓大家看到我們豐富的傳統。這能讓我們的人民朝向一個更精緻文化的方向走去。”

“所以,節慶一定是要舉辦下去的。”他篤定的說。

讓各地藝文工作者擦出火花
喬治市節慶要讓世界看到

對於“喬治市節慶”,黃漢偉是有著很大的期許的。其終極目標,是要讓它走向國際,叫世界看到它。

“我希望它會成為一個大舞台,讓本地的、國際的藝文工作者在這裡互相衝撞,產生更多創意的火花、精緻的文化。”

他說,喬治市內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在這裡再現,加上別人的,相信會是一個很精彩的融合。

塑造世界品牌創新節慶

“我們塑造世界節慶品牌。塑造世界性節慶品牌,擴大其影響力和知名度,是傳統節慶得以傳承和創新的重要方式。”

他承認目前這個節慶還有不足的地方,像香港藝術節,人家在一年前就已經準備好,那等於說你在今年就可以看到明年這個時候有甚麼活動、票價多少等等。

“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。”

他認為,一些先進的城市不僅有很好的節慶行銷系統,民間更有一群學有專長的學者專家在支持著。

“例如,一些專家會在表演過後寫下評論,如樂評、戲劇評論等等。可惜的是,在本地,就算有很好的節目,民眾欣賞之後卻沒有人願意寫文章分享。”

他說,他不曉得是能力的問題還是如何,但,無可否認的是,這將可以提昇本地人對藝文的鑑賞能力,更可以幫助藝術家成長。

遺產城需更多評論家

“我們是文化遺產城,我們需要能夠寫評論的人。”他笑稱。

黃漢偉也表示,儘管現階段北馬的藝文表現看起來相當蓬勃,可是,原創能力上卻還比不上南馬。

他舉例,像從寬柔出來的廿四節令鼓、麻坡的高樁舞獅,那些文化產物都是屬於地道南馬人的原創作品。

搞節慶民間條件也很重要

“搞文化或搞節慶,不能全部都依賴政府,有時候民間的條件也是很重要的……如果沒有哪個來自內心深處的推動力,就算我們丟下多少錢,恐怕都沒辦法製造出一個具有世界水準的‘原創作品’。”

“當然,我們也知道資源整合的重要性,但在我,我認為要由民間開始,政府再配合,這樣,不管是傳統的、藝文的節慶,我們才能永續經營下去。”

本土+傳統
2合1文化彰顯城市魅力

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內涵,一個城市如果想讓傳統節慶傳承下去,必須深入挖掘城市內涵,將其本土文化和傳統節慶文化結合起來,既能保持傳統節慶的原汁原味,又能創造一個新的富有特色的元素,彰顯城市獨特魅力。

舉辦喬治市節慶的意義,就是在此。

這項開始於2009年的新興節慶,本來只舉辦一天,2010年,他們把節慶變成了整個月,甚至還邀請了國際上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過來檳城表演,打開了許多的人眼界,也讓本土藝術家成長不少。

整體表現要領先全馬

作為州政府的一份子,黃漢偉坦承,他們在文化事業上最大的願景,就是要為這個老城培育出真正的藝文大師。

“當然,在整體的表現上,我們也要領先全馬!”

他不諱言,在資源上確實面臨不足的問題,他們也不像台北文化局、香港文化局、澳門文化局一樣擁有龐大員工的編制,因此能做的十分有限。

“我們旗下僅有世遺辦公室、博物館及畫廊委員會加起來不到40人,儘管資源有限,還得盡力去做。”

老故事集結成書世界走透透

他說,在折中之下,他們會選擇有潛質的藝術家、單位做重點栽培。譬如不久前,他就撥款資助了長期書寫檳城的年青作家杜忠全,讓後者可以集結成書,把檳城的老故事帶到全世界去。

“我們一點點的做、慢慢的做,相信總有一天會看到成果的。”
星洲日報/大北馬‧2011.04.30

No comments: